市场大跌

欄目: 杂事琐记

这两天股票市场大跌。

有人批评T总在全面树敌。或许逐个突破才是正确的战略。这种说法可能有点道理。我因为不懂政治,所以我说不出什么来。

当今世界上的许多人都说是在坚持原则,是在主持公道,却往往在做相反的事。

单从逻辑上来看,因为各人说的原则,和公道并不是一回事,怎么能说某人的坚持和主持就一定是对的呢?

或许,什么是对的原则和公道,是首先要说清楚的。

学历

欄目: 家世点滴

学历,在一些地方是很看重的。但是,学历高并不说明成功。我自己就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虽然我的学历高,但是事业却是平平淡淡,最多只能说是中下水平。

由于知情人已经绝大多数作古,又无处打听。关于我祖父的学历的疑问,大概是很难得到答案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至少是拔贡。那么什么是拔贡呢?

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

拔贡是清政府沿袭明代制度,选举贡生的制度。清制,由各省学臣于通省生员内进行考试,在考取一、二等之生员内遴选文行兼优者拔入太学,送国子监,称之拔贡。

清兵入关后,清廷因急需人才,于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廷试贡生。时顺天府特贡六人,各府学贡二人,州、县学各一人。次年三月,清廷正式举行贡生廷试,并形成制度。初定十二年举办一次,以一省计,则大省六人,中省四人,小省二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始选拔八旗生员。后因各省选贡多有冒滥,遂停选送。雍正元年(1723年),复从礼部尚书陈元龙之请,令学臣照例选拔送监。雍正五年(1727年)乃定,每六年选拔一次,选拔时不拘一、二等生员,凡考试时务、策论果有识见才干者,平日品行优秀,亦许选拔。乾隆七年(1742年)改定为每十二年拔选一次,遂为永制。

由国子监题请下旨,行各省学政考选。府学2名,县学1名。经学政考选后,送礼部,参加朝考。考取一、二等者,在保和殿复试。再考取一、二等者,或以七品小京官分部学习,或以知县分发试用,其余以教职或佐贰等官用。复试未经入选,及原考列三等者,送国子监肄业。文理荒谬者斥革。

拔贡的地位高于一般生员,介于生员到举人之间。拔贡作为贡生,无论籍贯,皆可参加顺天府乡试。现代研究者以上海县的拔贡为例,指拔贡出身的官员多为中下级官僚,处于高级文官和吏役之间。

听祖父曾告诉我说,他作为拔贡曾有北上的经历。但是,他有没有进过国子监?我当时不懂,也就没有问。

无论如何,他进一步的阶梯很快就被拆了。1905年,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了。

癸卯年(1903年)本为乡试之年,会试和殿试应在次年春季。但在当年三月“补行辛丑壬寅恩正并科会试”。五月,举行殿试。六月,举行经济特科考试。八月,举行癸卯恩科乡试。这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乡试。次年,甲辰恩科会试是史上最后一次会试。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止科举。

数羊

欄目: 杂事琐记

昨夜,不知为什么难以入睡,不得已先借助于“数羊”法 (Counting Sheep)。但是没有一点效果。估计是因为只是计数,太简单了。

于是,就想自己出题来算。目标是要有由易到难的“空间”。

我试的题目是,n-bit binary word:大家知道共有2 的n 次个不同的 pattern。 先问,一种特定的 pattern 譬如其中两个相连的1而其他都是0的有多少种可能?不难吧。

加码:怎样编个程序,在任意给定一组数里找出任意 pattern 相同的数来,这个也不难吧。

但是,再加码下去,。。。 由易变难。

如此,就睡着了。

关键是题目不能太有趣,如果大脑因此而兴奋起来,那就适得其反了。

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欄目: 杂事琐记

今天学到一个新词:reciprocal tariffs, 它的意思是:

A reciprocal tariff means that if one country imposes tariffs on another, the other country does the same in return. It’s like saying, “You tax my goods, I’ll tax yours.” This tit-for-tat approach is often used by countries to counter unfair trade policies and protect their own industries.

这就是一报还一报 (tit-for-tat) 的意思。

说得尖锐些:“以牙还牙”;说得柔软一点:”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欄目: 杂事琐记

“冗”这个字的意思,很明白。

但是,现在的媒体上的废话,虚词,和“新”词泛滥的现象颇为严峻。用冗字是客气的,说严峻,是响应时兴。按照我的本意,既然已经说了泛滥,其他词就都是多余的。

我不会写文章,只会有什么说什么,只会说大白话。记得有位先生曾经指导我,少用形容词,能删去的一定要删,不能留恋。如果应用这条原则,现今许多文章的字数,起码可以减半。

再就是传来传去的视频。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视频有它的道理。但是,(对了,我又说但是了),常常“视”而不对题。想来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打开它。

再说了,恐怕这还真是流行。瞧:官方媒体打官腔,十句话里有用的只有一两句,不稀奇。所谓的发言人常常不直接回答提出的问题,只是沾沾自喜地用外交辞令来搪塞,也很常见。最可怜的是不得不面对审查的作家、艺术家们和那些只能在私下骂大街的人。

这是我用“冗”字为题所想讲的。

« 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