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篇关于我高外祖父黄长吉的文章。
获得“巴图鲁”称号的扬州人——
解密清末扬州盐运使黄长吉在清朝的武将,都以获得“巴图鲁”(英雄)名号为荣,所以清朝的将军,基本上都是“巴图鲁”名号的获得者,可文职官员就少见了。而在光绪初年,扬州就出现了一位有“巴图鲁”名号的盐运使,他就是家住在仁丰里附近的黄长吉。
投笔从戎 驻守西北边疆
黄长吉,字迪甫,生于清道光十一年(1841),江苏仪征人。家境清贫,自幼勤奋好学,在家习文练武,十八岁从军,承担长江北岸大运河入口地域防务。由于他文武兼备,加上工作勤奋踏实,受到钦命江宁府霍钦巴图鲁都将军的青睐。从军五年后,为鼓励从事江防之功绩,于同治三年(1864)二月经霍钦巴图鲁都将军奏报军机处,“从九品,不论双单月遇缺即选。”同年三月,钦命江宁府霍钦巴图鲁奉旨带兵北上,守候西北边防时提出:“本将军行营,文案办理需人。兹查有遇缺即选从九品黄长吉堪以委办,委该员即将文案一切事宜妥为经理,勿负委任。”从此,黄长吉离开了长江北岸大运河入口地域的防务工作,随大军一路北上,长期驻守西北边疆。
在大军进到黄河地域期间,黄长吉为维护黄河两岸地方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军到达甘肃后,已任钦命督办甘肃军务、西安将军、世袭骑都尉、霍钦巴图鲁都将军和钦命邦办甘肃军务、宁夏将军、西林巴国鲁穆将军二人,于同治四年八月奏报军机处,同年十月,内阁奉上谕:“县丞黄长吉著免选县丞,以知县遇缺尽先选用,钦此。”并授予“蓝领顶戴”。与此同时,奉督办甘肃军务署,霍钦巴图鲁都将军令:在统管甘肃大营营务处的同时,“统管直、晋、各军所有营务处事宜。并会同丰台大营总督同粮台委员办理前敌支发事宜。”
同治五年三月,时任钦命督办甘肃军务的西林巴图鲁穆将军称:“现本将军营务文案折事殷烦,急应添员帮同办理,查有候选知县黄长吉,心地明白,办事勤慎,令即遵照帮同办理,毋及委任。”与此同时,甘肃军务署还奏请内阁,提升黄长吉兼任“直棣州知州”。
连破大案 深得民众口碑
同治五年四月,宁夏河套两侧,特别是宁灵地域,出现盐务大案。因事关军内,当时钦加盐运使衔的甘肃、宁夏河东、河西等处地方兵备奏请甘肃大营,要求派黄长吉会同所有盐捕厅通判查办此案。出身清贫家境,办事廉洁勤慎的黄长吉,深知此案对民众造成的疾苦,担此重任后,日夜辛劳,勤慎破案。经过近一年的清查,不仅破了宁灵地方的盐务大案,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汉、回民族的和谐相处。由于过度辛劳,自己的身体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同治六年二月,钦加道衔甘肃宁夏府孙正堂在奏文中说:“据秉,该直牧(指已任候选五品的直棣州黄长吉州牧)积劳成疾,自系实在情形。惟宁夏甫经收复抚绥安辑在在均系紧要,非得贤能之员不足以资治理。该直牧自上年摄篆以来。昼夜辛劳,勤求民瘼,汉回士庶,无不畏威怀德,共服清明。似此实心任事之员,求之甘肃通省亦实难得。”并请继续留在那里,帮办宁郡善处事宜。由于黄长吉当时在甘肃大营营务处,要总管陕、甘、宁和直、晋、诸省营务,及丰台大营的前敌支发事宜,负担过重。不久,甘肃军务署还是将他调回大营,离开了宁夏府。
同治六年十二月,甘肃大营磴口粮局(即今内蒙磴口地方)又发生了大案。钦命督办甘肃军务、宁夏将军署陕甘总督、西林巴图鲁穆将军下令:“候选直棣州知州黄牧长吉堪以派赴磴局,会同乌副都统办理一切。”并要求“该牧遵照星驰前往,并将到局日期禀报切切。”黄长吉赶赴磴口以后,积极会同乌副都统,日夜辛劳,多方慎察,数月后,终于理清案情,回营交令。
一个年仅25岁的候选直棣州知州黄长吉,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在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复杂的环境下,连破两件大案,既反映了他治理军务的才能,也展现了他“心地明白,办事勤慎”,关心民众疾苦,促进民族和谐的理念,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口碑。
荣授“道员” 获“巴图鲁”名号
同治七年,随钦命统帅沿边马步诸军头品顶戴宁夏副都统、图尔格齐巴图鲁金将军,率各营会合诸军在陕西沿河与近古城十里长滩处,经多次战斗,均大获全胜。同年十二月奏报军机大臣,到次年正月,内阁奉上谕:“所有在事尤为出力之花翎尽先选用,直棣州知州黄长吉著以知府,分发省分归候补班补用。”并授予“盐运使衔”。
同治八年,黄长吉又随图尔格齐巴图鲁金将军参加多次战斗,尽获全胜。使宁夏宁郡地方社会稳定,宁郡南路道路平安畅通。同年九月,内阁奉上谕:对“尤为出力之知府黄长吉候补缺后以道员用”并加四级授予“呼敦巴图鲁名号。”从此,已身为五品的黄长吉又荣授:“钦加盐运使衔、总理营务处、统领英左等营特用道、分发补用知府加四级呼敦巴图鲁”名号。
黄长吉自十八岁从军以来,特别是随军北上,守卫西北边防以后,一直未能回家探望。到同治九年初,父母先后双亡。经甘肃军务署同意,请假五个月回乡安葬双亲。并发给护牌,要求沿途代办公务。
当年五月,黄长吉到达扬州府仪征县老家不久,就接到了三道诰封:一是封其妻为诰命夫人;二是封其父黄禔躬(字近康)为通奉大夫(从二品荣誉官衔),母亲林氏为诰命夫人;三是封其祖父黄锡光(字仲元)为通奉大夫(从二品荣誉官衔),祖母王氏为诰命夫人。突然接到加封两代的诰封以后,家中气势大变,家人和亲友转悲为喜,地方官员接踵道贺,并要以诰封下达后的礼仪安葬父母。黄长吉也因劳累过度而生病,未能及时回营。
次年正月图尔格齐巴图鲁金将军来函称:“刻下需员正紧,刻守职司营务,为军必不可少之员。”经布政使司和江苏巡查院转扬州府催促,并要“将启程日期先行报查。”同年四月由候补道江南扬州府正堂奏报上述司、院,转告甘肃大营黄道员有病情况。后因军情紧急,又催回营,黄道员当即带病启程回营。
带病入疆 忠勇征战千里
黄道员赶回甘肃大营后得知,新疆军情紧急,必须派大军入疆平乱。当时令他为军中“观察”立即出征新疆。踏上征途以后,日夜行军,从甘肃大营向西,路经祁连山,出玉门关入疆,向伊犁方向进发。
在一次与叛军战斗中,黄长吉负了伤,幸得一维吾尔族女子相救,并精心护理才脱离险境。送回营时,得知他年已三十尚无子女。经维吾尔族女子家人和军中众人劝说,他自己也深感维吾尔族女子相救之恩、护理之情,后经家人同意,终于与之结为秦晋之好,也成为汉、维民族和谐的一段佳话。
在北疆地带,经过三年多的奋战,因叛军受到多方境外势力的支援,未能达到朝廷平叛要求,时任甘肃督军的左宗棠也非常着急。到光绪元年(1875)五月,内阁奉上谕命:在甘肃任督军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亲自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大军入疆后,在先头部队的配合下,用了近半年时间就基上平定北疆的叛乱。黄长吉考虑自己年已三十四岁,无儿无女,家中无田无地,又有伤病在身。故遵“直棣州知州黄长吉著以知府,分发省分归候补班用,并赏以盐运使衔”之旨意,回江苏扬州任盐运使。
回到故里 任扬州盐运使
曾任五品直棣州知州的“钦命盐运使衔,道员用分发补用知府,加四级呼敦巴图鲁黄长吉”,于光绪二年(1876)十二月前,举家从仪征迁居扬州任职。当时的盐运使,与乾隆、道光时期管理富甲天下的盐商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盐运业务远不如当时繁荣。但在人们的心目中,运司衙门里的不少官职,都还是易生腐败的肥缺。衙门内、外的官员,也有不少人在睁大眼睛看着他。
一直有“心地明白,办事勤慎”评价的,并有御赐“盐运使衔”的呼敦巴图鲁黄长吉,却有他自己为官之道。一是他办理过内外勾结、盗取盐库、武力偷运、贩卖私盐的大案。对盐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心中有数;二是他有十多年治军的经历,衙门内外有些“胆大”之人,也要先加观察,畏惧三分;三是他文武兼备,不惧黑道从中作梗;四是扬州盐务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有关章法,基本齐备,只要按章、法办事,基本上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与此同时,黄长吉全家从仪征迁居扬州不久,宣布了几条家规:维吾尔族夫人对我有恩,今又远离新疆,随我来扬,对这里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尚不适应,全家上下人等应多加照顾。每天饮食尚需以囊饼和牛羊肉为主,亦可适当陪她到郊外骑马。并明确邱氏诰命夫人与维吾尔族夫人之间,不分高低,平等相待,姊妹相称。还要求从仪征直系亲属中承继的儿子黄汝诚(字种棠),必须认真读书,长大后学习中医,终身行医济世。还立下了“为学日益,树德务滋”八字家训,前四字取自老子道德经,后四字取自《尚书·泰誓下》。要求人人遵守,代代相传。
由于邱氏诰命夫人大度、贤惠,全心全意相夫教子,处处以礼仪家规行事,对家佣等从不严苛。维族夫人事事听从夫君安排,时时照顾夫君身体。儿子黄汝诚认真读书,追求上进。这对戎马生涯十六载的黄长吉来说:这时才有了一个稳定、温馨的家。而盐运公务大多又在扬州,一切都比较顺利。
黄长吉在扬州安度了四年以后,发现旧有伤病又有萌动,经多方治疗有了好转。但数月后,又出现反复,经多方诊治,效果不佳。于光绪七年(1881)九月突然辞世。享年四十岁。当时全家万分悲痛,地方官员也十分悲伤、惋惜。治丧完毕后,按扬州习俗在“甘泉山”做了一座大墓,叫“万年堆”,长眠于扬州西郊甘泉山中。
黄长吉人生短暂,却未虚度年华。18岁从军后的十年青春,由长江、运河的防务,到促进黄河两岸的社会稳定,再到西北维护陕、甘、宁等地疆防。30岁时,又带病出征新疆,在新疆近四年期间,忠心报国,血战沙场,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回扬州任盐运使近四年后,终因伤病复发而辞世。
黄长吉辞世后,其子黄汝诚专攻中医内科。由于清代武将之家,多有刀创药秘方,所以他也能用家中的刀创药秘方兼治外科病患,还能动一些简单的中医外科手术。由于能内、外兼治而受到患者的欢迎。1913年,江苏省第八中学在扬州成立时,被聘为“八中”校医。成了扬州较早任公职的老中医。
从手头有限的资料来看:
一,我的曾外公本姓邱,是过继给他的姑父后改姓黄的。
二,高祖在西北是专管军营的营务的,而非打仗的武官。他和颇有争议的回乱好像只是擦边而过。
三,我的曾外公,是颇有成就的中医。但是,我却真正是“不肖”之辈,因为始终不肯信中医,特别不信所谓的理论和逻辑。
下面是我曾去看过的盐运使衙门(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的大门的照片。该门位于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道彩衣街社区国庆路北段(原名运司街)国庆北路1号,是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现在仅存的部分,面阔三间,悬山顶,坐西面东。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