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一生

欄目: 家世点滴

记得我一次回乡下,大概是1961年暑假,曾在房前地头照了这张照片。照片上除了坐着的公公(那年82岁)、亲婆(84)外,还有大姑妈(我们称大伯)、二姑妈(称寄爷)和我父亲、哥哥。我总说大姑妈长得特别像我祖母,从小我就分不大清楚。

对长辈们,我的记忆大都非常淡薄。祖父母、大姑妈过世都是事后父亲来信告诉我的。我的长辈当中,祖母和二姑妈都活过90,算是比较长寿的。我也暗存能和她们一样长寿的希望。

对公公(祖父)的一生,他在世时我没有想到问。当时,父母也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而有意无意地躲避谈论以前的事。到后来我再想问了却太迟了。

他除了田间劳作以外,他早年是在家读书、教书的。我听说,祖父曾经是“拔贡”。我对科举制度的了解很少,主要来自于小说和电视剧,这拔贡似乎比一般的秀才又向上了一步,因为受到了推荐。我曾听过一耳朵,公公曾经从上海坐船北上,但是后来好像是放弃了做基层官员的机会,回到了家乡,继续教书。

根据现在能查到的资料。清末江南最后一次乡试(光绪恩科,癸卯科),是1903年9月在南京江南贡院举行的。共有两万余安徽、江苏考生。1903年,公公不到二十五岁。无论如何,1903年的乡试是清朝最后一次。公公参加了没有?但是,他是拔贡应该吴疑。至于他北上读了多久?为什么放弃做官,我就不得而知了。我找到一篇关于当时考试的综合文字,可供参考。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9月2日,经袁世凯奏请,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明告:“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宣告废除。

所以,我公公只是一个赶上了整个科举制度结尾的农村读书人。我多少知道,公公、亲婆和二位姑妈为了供我父亲读高中,读大学,是极其不容易的。

公公的故事应该有不少,只是我知道得太少。他一辈子种田教书,据说他曾在长乐镇张家教过书,他也自己办过学校(海门方氏学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父母(还有外婆和一岁多大的哥哥)回乡避难(一直到抗战胜利)期间也曾帮着办学。

五十年代初,农村开展所谓的土改,家里有几亩薄田,祖父被划成什么成分,详细情况我不知道。但是,后来到了北方,有了参加所谓的“四清”运动的经历,才知道如果被划为富农或者富裕中农会意味着什么。那几十年里脑力劳动都没有被当成劳动,其实是很难令人理解的。

我公公曾被选为第二,三届海门县人大代表, 大概是为了奖励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贡献罢。还算好,不好的出身,没有到严重牵连我们这些后代的程度。另外,他的书法不错,在海门乡下曾有多处有他写的匾额。当然,文革的铁扫帚下,一幅也没留下。

尚无评论,您是第一位。

请留下您的评论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